1513、陛下不可如此布阵

众人都拱手称是。但心里依然不以为然。大清和明军打了几十年了。哪一次不是,大明惨败。

其实,在真实历史中,八旗是一支多兵种混成的军队,其火器装备数量非常多,基本已经达到了一半的火器化。甚至可以说,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巅峰。

当时的明军根本不能与之相比。

八旗的军队,按兵种分为重步兵、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。作战之时,是先以女真重步兵为主。

这些重步兵,和大明的重步兵完全不同。他们属于骑马步兵,每名步兵三匹战马,步兵骑马到达战场,然后下马结阵迎敌。

很多读者对出身为渔猎民族的八旗,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,认为八旗士兵是以骑射见长,其实不然,以骑射见长的是蒙古军,并不是八旗兵。

徐光启长期工作在对建奴作战的一线,对当时的情况十分了解。他曾对八旗有过具体的介绍:“八旗兵内着锁子甲、中间铁甲外面还穿一层棉甲,甚至连马也披重甲,其头盔能遮面,明军的弓箭火枪对八旗士兵造不成大的伤害”。

“在与明军作战时,八旗兵首先会派出侦察兵侦察敌军和了解战场形式,然后根据地形选择合适列阵地点,士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,火枪步兵每行12人部署在第一线,前方是鹿角和长矛兵的掩护,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,其阵线完全是由火器构筑。”

“战时众兵齐进,鸣金而止,齐发枪炮,如此九进至十次,火炮掩护,火器营、马步军循环连发火枪,期间不曾间断,被称为“九进十连环”战术。在不间断的火器射击下,明军阵型开始松动后,八旗重骑兵开始侧翼包抄冲击明军,等明军阵脚大乱逃散之时,蒙古八旗开始追击射杀溃散的明军。”

一招鲜,吃遍天。早期努尔哈赤就是通过这一战术,起兵前三年,明军在关外,接连被打败,损失的军队高达十万之多,被迫退守城中自保,不敢与其野战。

随着车营的运动到位,崇祯开始取代周遇吉发号施令。

周遇吉也只敢低着头,聆听崇祯的教诲。而不敢提出不同意见。

但周遇吉看到崇祯的布置后,顿时,十分惊慌。他终于还是没有忍住,劝说道:“陛下,不可如此布阵。此乃兵法大忌。”

崇祯有些不悦的看了周遇吉一样。周遇吉黑红的脸膛,因为着急而涨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