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73、 基然都尼气步枪投入战场

劈山炮是轻型一种野战炮。劈山炮在乾隆时期就有了,到了湘军用的时候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有设计过新的劈山炮。

左宗棠曾经对刘霞仙简单介绍过:“近命制劈山百尊(式如大抬炮,而身只五尺,能吃半斤子,半斤群子,可致远四五里),勒限一月成工。”

而事实上,劈山炮从40多斤到几百斤都有,可说是一大类轻型火炮的统称,并没有固定的规格。是一种轻便的、方便随军行动的野战炮。

而李永芳这边则,采用小型佛朗机炮。现在,经过几天的不停进攻。两个棚户区里房倒屋塌。一片狼藉。到处都是建筑物废墟。

这些房子本来就是粗制滥造的。只有半砖厚的墙壁。并不结实。双方动用小型火炮后。这些墙壁基本一炮一个窟窿。

双方士兵在立体的空间里面,楼上楼下、街道转弯拐角的互相追逐,射击。彼此互相砍杀。

打到现在,时间已经过去六天。工业区的火药明显开始紧张了。

罗思源不得不把火药管控起来,主要做火炮发射药使用。这样效率比较低的三眼铳、神枪什么的就停止使用了。

可是巷战有需要火枪。他最终决定把仓库里的三万只基然都尼气步枪库存提出来。向民兵和壮丁们分发这种武器。

此枪的研发者是奥地利的一名制枪工匠(barthologirandoni),在1779年研制而成,最早被称为“风之枪”并且由马格尔尼进贡给乾隆。

在欧洲,因其不受环境,雨雪潮湿的影响,更兼之可以机枪似的,一口气发射20枚铅弹,故此,很快就被装备于军队。

这种枪使用的铅弹造价低廉,风之枪的射手,可以在半分钟之内,连续发射20发铅弹,其有效杀伤的距离为100米。射程上完全可以和清弓匹敌。清弓用大箭,只能直射,不能抛射。双方的作战距离上,气枪甚至还有些优势。

在有效的杀伤范围中,铅弹可以穿透1寸厚的木板。换句话来说,这种气枪发射的子弹,和手枪的杀伤威力是差不多的。

基然都尼气步枪的枪托处,加装着一个压缩空气储存瓶,提供动力来源。基然都尼气步枪可发射51口径的铅弹(13),并且可实现连发,在100米的距离内都有卓越的杀伤性。

杨凡认为这玩意真是好东西。优点是可以实现连发。火力密度高,射速快,还特么的准。

火枪还打完一发,还需要枪管前方装填弹药呢。相比起火药枪,气枪优势极为明显。可以连续发射。二十发铅弹是装填在内的。可以连续发射。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压制下,一旦投入战场,效果是一边倒的。

气枪不像火药枪那样容易受到雨天和潮湿天气的影响,气枪发射时不会产生烟气,隐蔽性极强。特别适合伏击战和巷战、夜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