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3、李尚书干不长二

这3600人,可以说是大明装备和训练最好的一支军队了。

杨凡说道:“等陛下把缩编和精干后的京营还给勋贵时,勋贵们会感激涕零的。这就是人心。陛下这么一折腾,京营的财政负担减少了八分之七。等他和东林合作把九边重镇也裁撤了,军费能减少一半。兵权也回来了。真是好算计。”

“他就不担心东林尾大不掉吗,九边裁撤了,肯定是汰弱留强,最后留下十万左右的精兵去漠南驻守。这些兵马要是落到东林的手里。陛下就不怕吗。”小娘皮皱着眉头说道。

“他还真就不怕。蓟辽督师还有替补人选,就是皮岛的毛大帅。袁督师要是不行,他就会让毛督师上岗。户部掌握在鲁党毕自严手里,他掐着辽东的粮饷,这也是之前东林想把他拉下来的原因。”杨凡说道。

林月如也说道:“陛下是看透了,大明的军队基本都不堪大用了,他现在手里有钱,这是打算自己单干了。”

杨凡说道:“陛下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,他要是把这些事都办成了,辽饷可以取消了。因为军费不需要这么多钱了。”

说起辽饷,非常的蛋疼。这玩意儿被弄出来,本来是临时加派的。结果一直收到了民国时期才彻底结束。

辽饷是东林搞出来的,始作俑者是帝师孙承宗。

大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,因辽东局势日坏,财政早已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遂采取“加派”的方式征收临时性赋税“辽饷”,除贵州外,天下田地每亩加收三厘五分银,用于支持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行动。

随着辽东的局势逐步崩坏,又经过万历四十七年、四十八年两次上调后,辽饷从临时性征收变为固定征收。额定为每亩九厘。

这之后,无论辽东形势如何变化,均常态化征收。随后,国内造反的蜂拥而起,后又出于相同原因,加派剿饷、练饷,合称“三饷”,一直征收到明朝灭亡。

搞笑的是,满清入关后,没有废除用来剿灭自己的辽饷。

顺治十四年,将“辽饷”改名称“九厘金”,写进《赋役全书》中,从一项临时性的税收变成固定正赋。这是影响后来三百多年的厘金税的缘起。